去年以来,茂名市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机遇,推广用好茂名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创新绩。202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3.08亿元,连续四年超千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6元,同比增长6.3%,增速较城镇居民高3.3个百分点。 坚持以上率下 强化乡村振兴工作保障 茂名市以高位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市委常委会会议每周听取镇(街道)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市四套班子挂钩联系镇(街道)工作制度,建立起“市抓到镇、县抓到行政村、镇抓到自然村”的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格局,同时把乡村振兴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事项,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此外,强化财政投入和人才和用地支撑。 守住两条底线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力推进撂荒复耕复种和耕地“非粮化”治理工作,2023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43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6.90万亩,产量超153万吨,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我市在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连续四年获评“优秀”。树牢大食物观,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构建多元食物供应体系,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累计引导394家企业到帮扶镇投资,总投资24.5亿元。盘活乡村资源,建成乡村微工厂190个,吸纳近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大力开展“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2023年认捐金额15650.37万元,是上一年的3倍多,主要用于全市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户占原有劳动能力脱贫户比例从0.44下降到0.33%,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返贫底线。 聚焦富民兴村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做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持续做强“6+18”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成功创建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茂名滨海新区渔港经济区入选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名单。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产值超719.3亿元,辐射带动农户超27万户。 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依托“6+18”等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全链条推动“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棵树一条鱼”总产值超52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8.9万人。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农村土特产、古树名木、特色美食等乡村振兴“微动力源”,促进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去年新增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2个省级示范镇和3个省级示范点。广东·“甜美果海”游(高州)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 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发展市级及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20家,其中省级及以上105家(全省第四)、国家级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436家(全省第二),家庭农场18868家。茂名市电白区丰泽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培育“茂字号”农业品牌。累计培育“粤字号”农业品牌94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34个,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2个。去年我市乘借举办中国国际热作产业大会暨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东风,持续擦亮“茂名荔枝”区域品牌,全市荔枝产量达62.09万吨,实现鲜果销售收入88.5亿元、增长10%,产量、销售额均创历史新高。 聚焦宜居宜业 以点带面推进乡村建设 瞄准“农村具备现代文明生活条件”的目标,深化“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以6个样板墟、6个示范群和59个典型村建设为牵引,以点带面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是强化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探索形成“二十四字”工作机制(即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实现农村建房全链条管控,有效破解“有新房无新村”难题。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市13个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保洁覆盖率100%,全市村内干路硬化基本完成,农村集中供水稳定达标,县镇村三级物流点覆盖率和行政村光纤、4G网络覆盖率100%。三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以创建“美丽宜居村”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升档提级,探索形成“四员队伍管护”“集中劳动日”等长效机制,美丽宜居村达标率72.4%。四是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市域内住院率和县域内住院率排全省前列,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建成65个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坚持党建引领 促进乡村治理质效提升 坚持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大力构建以基层党建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开设“柏桥讲堂”凝心铸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调研点为主线,开设了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茂名“柏桥讲堂”。二是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做法,有效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积极性。三是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去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超16万场次、移风易俗主题活动超2.2万场次。2023年我市有1个镇、2个村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村)。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8个、文明镇1个,广东省文明村7个、文明镇1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实现全覆盖。 加强改革创新 全面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深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围绕粮食、特色产业,加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动小农生产迈向现代化。建成县级托管服务中心5个,农业生产托管示范基地47个,实现托管服务面积31万亩,服务小农户4.3万户。我市在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上分享特色产业生产托管经验做法。 创新土特产“定制”模式。围绕荔枝等特色产业,推广土特产“定制”模式,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推出个性化定制产品,实现果未熟钱先收。如,去年我市荔枝定制荔枝8009.74万斤,定制价格比传统销售价高30%以上。 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选取10个基础好的村作为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通过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盘活村级集体资产。探索跨区域组建强村公司发展村集体模式,有效整合村级集体资源,以企业市场化运营,提高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率。目前,我市已组建强村公司8家。 创新“百会帮百镇”帮扶模式。推动商协会与全市101个镇街组成结对帮扶关系,采用产业帮扶、投资帮扶、人才帮扶、公益帮扶等方式,助力镇街增强乡村发展动能。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成立了全国首家“化橘红”、全国首家“沉香”、全国首家碳中和等3家特色支行,围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量身定制了“农业龙头贷”“荔枝贷”“橘红贷”“荔枝宝”“李贷宝”“罗非鱼贷”等金融产品。 开展荔枝保鲜科研攻关。推动全市科研院所与各大科研机构合作,围绕荔枝预冷、抑菌、包装等保鲜关键环节,开展荔枝保鲜“卡脖子”技术攻关,其中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开展“荔枝现代贮运保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经对不同荔枝处理方式和保存温度最佳处理后,荔枝保鲜时间可达到30天以上。(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月华 通讯员/李艳玲) |
1.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