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民声网 首页 社会聚焦 热点关注 查看内容

为人民燃尽光热的好法官――鲍卫忠

2024-1-4 14:35| 编辑: 陈光| 查看: 8137| 评论: 0|来自: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摘要: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2023年12月18日,中宣部追授鲍卫忠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2023年12月18日,中宣部追授鲍卫忠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他长期扎根我国西南边陲,对党忠诚、公正司法,为民族地区繁荣稳定贡献法治力量;他始终珍视民族团结,深入村寨普法释法,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佤山法治“老黄牛”;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政治本色。


(点击海报进入“时代楷模”专题)


       生前作为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的鲍卫忠,扎根边疆基层法院工作24年,他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最前沿,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


       执行被称作是案件完结的最后一公里。一头是申请执行人,一头是被执行人,就像是天平的两端,拿捏不准就容易失衡。


       做好这份工作,鲍卫忠有自己的一套“规矩”:首次去被执行人家里,只要距离不远,都不穿制服、不开警车。“农村群众看到警车会议论,对被执行人影响不太好,不利于我们开展工作。”


       “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面对执行难题,他的办法就是用耐心“磨案子”,用双脚“跑案子”。在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在群众家的火塘边、田地里,都留下了鲍卫忠不知疲倦的身影。“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虽然辛苦,但却值得!”


       这看似笨办法,却是他维护法律尊严的坚守,带着大伙“磨”掉650件积累多年的“钉子案”。


       “一遍不行就多去几遍,用佤语跟他们拉家常,老百姓最终都会理解。”为避免产生新矛盾,办理执行时,鲍卫忠会先用佤语跟群众唠家常,拉近距离。工作中,他很少采取强制措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许多被执行人主动交来执行款。


       在当地佤族传说里,有位叫三木罗的英雄,把大事小情断得公正。后来,佤族人称他为“江三木罗”,意为“公平公正的三木罗”。大家说,鲍卫忠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江三木罗”。


       然而这一切,都定格在了鲍卫忠被推进病房抢救的那个下午……2021年10月21日,鲍卫忠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旁。两天后,因医治无效,年仅45岁的鲍卫忠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司法事业。


       妻子周红多么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个噩梦。一觉醒来,她的尼茸(鲍卫忠的佤族名)依然还在,哪怕他经常加班、出差……


       当地的佤乡群众也不愿相信这位为了人民燃尽光热的好法官离开了,更愿说他太累了,要好好歇歇了。


       鲍卫忠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他用生命,实现了这个誓言。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人民法院报、央视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